3月成分原料风云榜:传统王者与潜力新秀抢位大战激化?


发布时间:

2025-08-15

3月成分原料风云榜:传统王者与潜力新秀抢位大战激化?

“消费升级与技术创新 动态博弈加剧”

 

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达尔文

 

编者按:

在功效护肤时代全面到来的今天,卷功效、卷成分已成为品牌生存的必经之路。国内外品牌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直面消费者对成分认知的日益深入?如何从众多原料中选择更容易被接受的成分,并通过科学的成分故事构建品牌定位?这不仅是市场策略问题,更是品牌与消费者建立信任的关键。

 

国家药监局的备案数据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晴雨表,2025年3月共备案25029件产品,国产非特备案占比95.93%,而国产特殊化妆品备案仅占1.39%,略低于进口普通产品备案的2.64%,表明目前国内外化妆品仍将新品重点放于保湿、舒缓、修护等普通功效产品,特证产品谨慎布局

 

“专业消费”时代驱动下,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继续对2025年3月备案数据展开专项研究,并由《中国香妆》和《用户说》联合发布本期成分原料洞察。本文将重点聚焦3月备案的产品、功效和成分数据表现,解析成分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动态耦合路径,为行业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备案产品品类分布趋稳

“防断发”暴增46.93%

 

精华稳居榜首,防晒跌出TOP30

2025年3月化妆品备案数据显示,精华类产品以3689件备案量居首美甲护甲(2844件)和洗发类(1866件)分列第二、第三。而此前1-2月排名第三的面膜(1-2月占比7.35%)本期以1713件降至第四,占比微降为6.84%。这或是因为季节轮替性面膜消费减少,以及市场饱和倒逼品牌加速转向高附加值品类

 

2025年3月化妆品备案榜单中,防晒产品跌出前30名,而止汗剂品类逆势入围,这一现象折射出行业备案周期规律与季节性需求的深度关联。防晒产品跌出备案量前30名可能因其需持特证且注册备案周期长,品牌往往提前至2月前完成申报以保障春季开始上新铺货;止汗剂逆势入围,也反映企业提前2-3个月布局夏季需求以抢占线下货架及线上促销先机

 

传统需求收缩,防断发逆势登顶

 

从细分功效来看,传统主流功效呈现结构性收缩,可能由需求饱和、同质化严重、消费者需求更为精细等因素导致。其中,保湿类备案量同比下跌27.72%,美容修饰与清洁类同比降幅分别达14.74%和22.32%。

 

祛斑美白类产品备案数量也同比下降45.59%,3月仅备案185件。但回溯1-2月数据,2025年Q1美白产品共备案713件,仍表现出一定增长实力。

 

对比之下,“防断发”与“除臭”却逆势突围,防断发更是暴增46.93%成为今年连续增长的功效赛道之一。其中,防断发品类的增长源于脱发、发量少等“头部焦虑”加剧。

 

而除臭品类的逆增则受益于夏季易出现汗臭味、社交体味管理日趋刚性化与技术迭代等多重推力。两大功效的逆向增长印证了行业正从“基础需求覆盖”向“精准场景解决”跃迁。

 

经典活性成分“遇冷”?

替代防腐与传统防腐博弈?

 

多肽类崭露头角

2025年3月份活性成分热度TOP20中,所有上榜的活性成分均同比下降。其中,透明质酸钠烟酰胺尿囊素等经典成分仍稳居前三,备案数分别为10800、5776和5493件。透明质酸钠和烟酰胺均具备多种功效,在保湿、修护、提亮方面功效显著,且消费者接受度高。

生育酚乙酸酯、泛醇、精氨酸、维生素E和积雪草等经典成分紧随其后,这可能因其本身抗氧化、舒缓等功效已经过长期的市场验证,且原料价格相对“亲民”,成为资生堂、雅诗兰黛、丝塔芙、凡士林等各大品牌和配方师的钟爱成分。

乙酰基六肽-8是唯一闯入该榜单的多肽类成分。乙酰基六肽-8属于仿生合成的神经递质抑制肽,通过竞争结合位点,干扰囊泡释放乙酰胆碱,使肌肉收缩减弱,从而实现高效抗皱且安全性高,常被用于改善动态纹的抗皱紧致产品中。

 

例如,3月份新备案的韩束虾青素光感弹嫩乳、Spēs诗裴丝多肽青蒿精华头皮素、谷雨御时灵参胶原紧颜精华液等产品均将该成分作为“抗皱剂”加入其中。另外,海蓝之谜精华乳霜AHC全效多功能眼霜等品牌单品也采用了该成分。

 

丁二醇领跑,替代防腐剂崛起

“非活性成分”榜单中,上榜的成分亦全员同比下降。丁二醇、1,2-己二醇对羟基苯乙酮仍位于前列。丁二醇常作为保湿剂和溶剂使用,2025年3月共备案17900件,用于增加产品的滑顺度,应用较为广泛。1,2-己二醇(16300件)和对羟基苯乙酮(13700件)通常一起使用,替代传统防腐。

 

这类成分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膜或抑制酶活性实现防腐,如1,2-己二醇和对羟基苯乙酮的质量分数均为0.5%,或当1,2-己二醇的质量分数为0.8%、对羟基苯乙酮的质量分数为0.4%时,对不同剂型的化妆品中的细菌和真菌都具有非常出色的抑制效果,同时兼具抗氧化功能

 

然而,替代防腐剂仍面临配方适配性挑战。传统防腐剂苯氧乙醇、羟苯甲酯等并未退出舞台,2025年3月分别备案13000件和5979件。此外,部分原料(如含植物提取物)自带传统防腐体系,即使品牌未主动添加,仍可能因“原料带入”而出现在备案中。

 

尿囊素功效潜力迸发?

依克多因多榜单增速超50%

 

玻尿酸断层领先

“抗皱紧致”细分榜单中,玻尿酸和烟酰胺分别以备案数7553件和4007件位列第一和第二,同比增长15.54%和32.20%。烟酰胺可以抑制黑色素转移,常作为经典美白成分被消费者熟知。但也有研究表明,烟酰胺能抑制糖基化终产物(AGEs)生产,减少糖化导致的胶原蛋白黄化与硬化,改善皮肤黯黄与弹性流失。

 

原料大厂奇华顿近期推出了PrimalHyal™ UltraReverse,是一种分子量低于3kDa的低分子透明质酸。其在DNA层面聚焦衰老的核心调控靶点——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组稳定性维护、端粒损耗修复及蛋白质稳态重建,通过多通路协同作用实现了抗衰突破:Sirtuin-1活性被显著激活136%,胶原蛋白合成量提升48%。

 

依克多因(四氢甲基嘧啶羧酸)是本榜单唯一增长超过50%的原料,作为一种多功效原料,具有保湿、舒缓和修护作用。光老化是皮肤衰老的主因之一,依克多因能通过减少紫外线诱导的细胞损伤实现防护。另外,它能够刺激细胞活性,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减缓皮肤老化过程。因而成为了薇诺娜、珀莱雅、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国内、国际头部品牌重点关注成分。

 

温和植物成分成美白新宠

“祛斑美白”榜单中,烟酰胺以备案3542件产品稳居冠军宝座,同比增长30.94%。而龙胆根提取物、牡丹根皮提取物和山茶籽油虽然备案数低于烟酰胺,但在本榜增速显著,分别增长64.84%、58.02%和57.36%

烟酰胺的美白功效已被市场认证,且具有保湿、修护和抗皱功效,应用广泛。市面上的烟酰胺多为化学合成,但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现在已有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制备的烟酰胺,其环保可持续性、纯度均实现了新突破。

 

龙胆根提取物源自传统药用植物,因其天然、低刺激的特性,符合消费者对温和护肤成分的需求,已被袋鼠妈妈、自然堂、欧诗漫、百雀羚、半亩花田等品牌用于旗下产品,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龙胆酮龙胆苦苷等,并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实现美白效果。

 

龙胆酮能够与酪氨酸酶的活性位点竞争性结合,从而阻断酪氨酸酶催化黑色素前体(多巴)转化为黑色素的过程,减少黑色素的生成。

 

此外,龙胆苦苷通过提供氢原子与自由基结合,中和自由基的活性,阻止自由基引发的链式反应。同时,这些成分还能激活肌肤自身的抗氧化酶系统,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进一步增强皮肤的抗氧化能力,强化美白功效。

 

最大黑马?北美金缕梅水暴涨72%

“控油祛痘”成分榜单中,尿囊素(3620件)、黄岑根提取物(2131件)和甘草酸二钾(1586件)位列前三,且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北美金缕梅水在3月备案数量达到505件,增速高达72.35%。这些数据表明,控油祛痘成分的市场需求正在逐渐上升。

痘痘的形成通常与皮脂腺分泌旺盛、角质堆积以及致痘菌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问题导致皮肤出油、毛孔粗大、长痘不适以及痘印等现象。此外,肌肤防御力较弱或存在炎症时,可能会导致痘痘反复出现,进一步引发“容貌焦虑”。

 

为应对这些问题,市面上的控油祛痘产品普遍采用“控油祛痘+舒缓抗炎”的配方逻辑。这种配方既能有效减少油脂分泌,又能缓解炎症和不适感,从而实现对肌肤问题的综合改善。

北美金缕梅水具有舒缓抗敏、控油调理、收敛、收缩毛孔等功效,能够有效缓解皮肤炎症、减少油脂分泌,实现控油祛痘效果,花水成分也符合消费者对天然、低刺激成分的偏好。作为纯植物提取物,其可以与透明质酸、神经酰胺等成分复配,增强保湿和修复功能。新备案的倩碧卓效祛痘凝胶C咖氨基酸白泥清净细肤双管洁面乳(深研版)等产品均将其作为了核心成分添加其中。

 

具有“花中之王”之称的牡丹,根皮提取物也有抗炎、抑菌、保湿等功效。牡丹根皮提取物中的核心活性成分丹皮酚对多种皮肤致病菌及真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另外丹皮酚的抗炎和舒缓作用,能够缓解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此外牡丹根皮提取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还能清除自由基,减缓皮肤老化

 

 植物成分舒缓效能深化

2025年“舒缓修护”成分榜单中,尿囊素以3133件备案数蝉联榜首,其“保湿-抗炎-屏障修复”的全链路功效及高性价比,适配面膜、精华、霜膏等多元剂型,成为平价线与高端品牌共同青睐的“万金油”成分,出现在了润百颜INFIHA全能次抛修护精华液白云山舒缓焕颜润养精华乳等3月新备案产品中,并被珀莱雅、御泥坊、膜法世家等品牌广泛应用。

 

积雪草提取物(2295件)和黄芩根提取物(1898件)紧随其后。胶原蛋白采用重组技术后吸收率翻倍,与透明质酸交联形成的仿生网状结构成为微针术后修护的创新方案,修护力和安全性良好。

 

植物成分的崛起体现了“天然+精准多元”趋势:母菊花提取物凭借文化疗愈价值抗炎功效结合抢占消费者心智。而β-葡聚糖等成分,其来源众多,是原料端洞察消费者对天然、高效的追求后,从前端优化改良的结果。目前,燕麦来源、银耳来源和酵母来源等不同版本β-葡聚糖,虽功效数据呈现各不相同,但均有良好免疫调节和抗炎修护作用。

 

泛醇领跑,侧柏叶成防脱新宠

2025年3月“头发护理”TOP20中,泛醇以610件产品备案数位居榜首,同比增长19.61%。吡罗克酮乙醇胺盐以572件备案数位列第二,同比增长30.89%,在去屑控油调节头皮微生态方面表现出色。

 

侧柏叶提取物以531位列第三,同比增长57.10%,其防脱发和抗炎抗氧化功效显著,已被Spēs诗裴丝用于其备案新品多肽侧柏叶蓬发丰盈精华液多肽精华蓬松修护护发素等产品。而经典防脱成分姜根提取物则同比增长29.39%,表现逊色于侧柏。

 

经典促生发成分——姜根提取物中含有挥发性生姜油,生姜油的挥发性加速头皮血液循环,活化毛囊,防脱效果显著;姜根提取物抑制炎症因子,减轻头皮泛红。姜根提取物可通过抑制5α-还原酶的活性,减少二氢睾酮(DHT)的生成,从而减缓毛囊微型化,延长毛囊的生长期。

 

通过梳理近期备案数据与本期榜单表现,不难发现一个显著规律:跨赛道成分的渗透力不断攀升。如依克多因凭借强保湿、抗光损等多维功效,同时跻身抗衰、美白、修护三大赛道TOP20;尿囊素则以“屏障修复+抗炎保湿”的复合能力,在控油祛痘、头发护理、舒缓修护等多品类实现高渗透。

 

这印证了当下配方设计的主要逻辑——功效叠加的「组合拳」更能满足精细护肤需求。如控油产品通过添加舒缓成分降低刺激性,美白精华融入强韧屏障功能以规避反黑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多效成分的爆发力往往源于「技术赋能」与「场景创新」的双重突破。如依克多因可通过激活Nrf2通路实现抗光老化,在抗皱紧致、抗蓝光、防晒等产品中与透明质酸钠、麦角硫因等成协同效应;而尿囊素与泛醇的经典CP,既能降低高浓度酸类刺激,又能延长保湿时效。

 

但成分的「高光时刻」往往伴随隐忧。当玻尿酸、烟酰胺等成分均呈现同比负增长,消费者对传统热门成分的麻木性成分祛魅现象愈发显著。在化妆品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品牌突破审美疲劳需要从源头创新着手。基于用户需求洞察,用户说建议品牌方及原料供应商重点布局两大战略方向:

 

一方面深耕成分的差异化应用场景(例如将传统修复成分依克多因创新性拓展至头皮抗污染护理领域),另一方面积极拥抱技术迭代带来的新机遇(包括环肽类抑痘成分的突破性应用、医美级成分PDRN在护肤品中的跨界渗透等)。

 

市场备案数据的周期性波动,实质上反映了消费者需求升级与产业技术创新之间持续不断的动态博弈过程。作为行业观察者,中国香妆和用户说将持续监测成分赛道的发展态势,深度挖掘具有潜力的“隐形冠军”成分与颠覆性“破局新锐”,为业界提供融合前沿科技与商业可行性的趋势洞察和战略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