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扑事变?品牌“遮羞布”掀翻?代工厂灰产曝光?


发布时间:

2025-07-31

粉扑事变?品牌“遮羞布”掀翻?代工厂灰产曝光?

近日,小红书平台“2元粉扑”事件持续发酵,迅速从单一事件演变成美妆消费圈的一场产业风暴。原本售价高达数十元、上百元的品牌粉扑,在线下两元店仅以2元甚至更低价格出售,这一颠覆性价格差异不仅点燃消费者愤怒,更揭开了美妆产业背后成本与定价断裂”“品牌渠道价格管理失控”“代工厂黑灰产猖獗”三重市场忧患。

 

凹凸迷思、毛吉吉成为这轮网友戏称为粉扑事变”舆情的重点讨伐品牌对象。据网友爆料,低价购入的产品的确为对应品牌正品,虽然为存在印花印反等问题的瑕疵款,但并不影响产品体验。

 

可就在相关帖子爆火、多地引发两元店粉扑代购潮之际,包括凹凸迷思、毛吉吉在内的粉扑品牌紧急要求下架、召回低价渠道在售瑕疵品,迅速终断了网友低价品牌粉扑捡漏狂欢品牌“背刺用户”论调随即疾速扩散,一场关于粉扑超高溢价、疯狂收割消费者韭菜的信任危机,也迅速演变为粉扑市场乃至囊括美妆蛋等品类在内的美妆工具产业地震。

捡漏狂欢到信任崩塌

“2元粉扑”为何掀起产业巨震?

 

苦品牌粉扑价高已久?

此番小红书平台粉扑话题掀起行业巨震的背后,更像是消费者“苦品牌粉扑价格高昂”已久的爆发。话题一经传播后便广泛引发平台用户共鸣,随之而来的“粉扑刺客”系列议题,叠加网友自发购买粉扑对比测评、代工厂爆料贴等网络信息,在小红书平台催生一场“粉扑审判文化”潮流,以及对广泛美妆粉扑品牌的“集体声讨”

消费者关于“2元粉扑”事件的愤怒,本质是对品牌定价收割消费者韭菜的质疑。在一些网友自发测算的视角中,普通粉扑原材料成本(海绵+布料)约为0.5-1元,即使算上包装、人工等成本,出厂价也不足3元。然而,品牌旗舰店单品售价动辄50-100元,溢价率高达2000%以上。这种成本与售价的悬崖式落差”,在信息透明化时代被用户下以致命性论断——高额“智商税”

 

而凹凸迷思、毛吉吉等品牌对瑕疵品的不加说明、简单粗暴式紧急下架、召回、销毁,更被解读为品牌“维护暴利”的傲慢姿态,进一步激化网友与品牌间的矛盾。

尤其是当消费者发现几十元、上百元粉扑与2元瑕疵品出自同一条生产线时,品牌溢价逻辑的根基受到强烈冲击。部分消费者痛斥“品牌无底线割韭菜”,也有部分用户反思消费主义陷阱,并表示不再愿意为品牌溢价支付过高价格,粉扑品牌们苦心构建的溢价叙事似乎濒临破产

 

 

定价与价值脱钩信任危机泛化 

而这一话题引发的“破窗效应”,也正逐步泛化席卷整个美妆工具赛道。用户深入探讨美妆工具高额溢价,不断加剧着品牌信任危机:粉扑等美妆工具定价策略与产品价值严重脱钩,相关品类常年笼罩的低研发投入高营销包装依赖信息不对称收割消费者疑云持续扩大。

 

不过,据用户说监测数据,天猫淘宝平台美容工具下的【美妆蛋/扑/海绵】品类,2024年市场规模达3.7亿10元以下占据35.75%,为最畅销价格带,20-50元售价区间占比32.83%,50元以上仅有4.29%。

 

 

品牌喊冤、代工厂叫屈

粉扑“背刺”暗战谁在主导?

不过,“2元粉扑”事件背后,是品牌方、代工厂和渠道商在利益驱动下的复杂博弈,隐藏了一条盘根错节、多方利益深度纠葛的产业链。在针对渠道价格不一所引发的消费市场粉扑价格疑云中,上述角色各执一词,这场“粉扑价格背刺用户暗战”究竟由谁主导?

 

 

品牌:溢价失调&管理失控?

在现有品牌官方回应中,普遍流露出了对自身定价策略的辩护情绪,强调成本涵盖了从研发设计、精致包装到全面营销的多维开支,加之品牌独有无形资产,品牌溢价的存在有其正当性。比如,凹凸迷思强调了其品牌的高额研发投入毛吉吉则标榜了其专利抗菌材质的附加价值等。

 

然而,这一说法在面对“美妆工具代工毛利率普遍超越60%”的市场调研数据时,显得说服力不足。小红书用户对于部分品牌或从业者关于粉扑成本所作澄清,也往往贴上“公关洗白”的标签。无论是品牌的确溢价高昂,还是存在渠道价格管理失控问题,都再次凸显了用户对品牌定价策略的信任危机严峻。

但在某些状况中,品牌的确算得上“无辜”。品牌方通常会将瑕疵品委托给代工厂进行无害化销毁处理,但个别代工厂违规低价倾销谋取暴利的现象也并非不存在。这一过程往往绕过品牌方监控,导致其精心构建的品牌价值、价格体系在消费市场中遭遇信任危机,面临失控风险。

 

此外,依据中国《产品质量法》规定,虽允许具有使用功能的瑕疵品在市场流通,但必须明确标注“处理品”或“次品”,否则构成商业欺诈,需承担法律责任。当代工厂有意销毁记录造假等手段规避监管,品牌方在追责过程中常面临取证难的问题,进而可能承受连带监管追责。

 

PERECIA蒲蕾西雅粉扑品牌关于“2元粉扑”风波声明为例,该品牌明确指出,瑕疵品低价流通主因在于“涉事工厂为减轻仓储压力,违反协议将应集中销毁的百万量级瑕疵品非法转售给第三方”,并强调“工厂擅自二次销售瑕疵品以谋取额外收益,属于单方违规行为,严重损害了品牌利益”。

 

同时,品牌方澄清,“2元单价”反映的是中间商收购后的转售价格,与产品生产成本、包装及物流成本无直接联系,意味着即便终端售价低廉,并不能完全反映品牌正品成本的真实水平。

 
代工厂:黑灰利益链关键推手? 

综合现有各方回应来看,代工厂在这场粉扑价格暗战中似乎更为关键——代工厂黑链操作模式,上欺品牌下瞒消费者。比如,秘密回收,与废品回收商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公斤为单位低价转售瑕疵品;重新包装,以“白牌”或“无牌擦边产品形式,悄然流入对价格敏感的下沉市场,这也是大量品牌粉扑出现在两元店的主要成因。

 

而据市场相关数据,截至2025年,国内化妆代工厂数量已突破3000家大关,但仅有少数头部企业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品控体系,表明了代工厂品控体系的普遍缺失,加之监管力度不足,为灰色利益链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渠道商:信息差疯狂套利?

作为“2元粉扑”话题“发源地”的销售终端,渠道商无论有意或无意,都切实参与其中。理论上讲,作为品牌商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渠道商承担着维护品牌形象、遵循官方定价策略、协助品牌完善价格体系建设的重任。

 

但从主动参与层面来看,粉扑产品超低价出售乱象中,渠道商凭借品牌商与消费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尾货清仓”或“平价替代”等标签进行包装,对消费者进行低价利导、牟取暴利的乱象比比皆是。

 

另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电商代运营公司还可能利用数据权限,将官方旗舰店流量导向自有瑕疵品店铺,完成对品牌方和消费者的“数字化背刺”,这种渠道权力的暗面博弈,也使得品牌价格体系维护难上加难。

 

全渠道价格体系重构

用户供给侧信任重建

对于粉扑等美妆工具品牌而言,当前发展关键则是解决用户信任危机,并重新构建由“2元粉扑”事件冲击后的“供给侧价格”用户信任。

 

渠道博弈&瑕疵经济

与一般商品不同,粉扑品类具备高消耗与低技术门槛的双重特性,用户替换需求频繁,也因此对低价品牌瑕疵产品有着较大容忍度,“2元粉扑”事件引发赛道震动,实际上也是低技术含量与成本基数品类底层发展逻辑中,可预见的低价冲击。

 

对于品牌来说,瑕疵产品通过低价折扣渠道流通,与正规品牌销售渠道形成近20倍的价格鸿沟,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深刻的价格认知冲突,尤其是在如今信奉“我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理性消费理念盛行下。

 

可值得关注的是,美妆瑕疵经济”正在野蛮生长,“瑕疵品捡漏攻略”逐步扩展为一种流行消费现象,甚至在好特卖、嗨特购等折扣渠道流通、热销。

 

如何借助这一态势处理品牌瑕疵品,探索与折扣门店等瑕疵品销售渠道的新盈利合作模式,平衡品质控制与成本效益,确保品牌形象不受低价策略负面影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稳固自身地位,成为品牌商们亟待思考的价格体系管理新机遇与新挑战。

 
 

危机破局:“透明化”革命

 

而聚焦重建用户信任,打造强有力的供应链溯源体系是品牌布局的重中之重,尤其是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记录生产-销售-销毁全流程,对每一件产品追踪溯源,实现系统化全局管控产品销售与全渠道价格设定,以规避不同渠道差价过高。

 

与此同时,针对品牌现有的售价负面舆情,品牌可以借助“价值可视化”手段抵御价格质疑,公开透明化生产成本与研发投入,重新获取用户信任。再者,品牌还可以着重提升“溢价”价值,为消费者持续提供“物有所值”的产品体验,以高价值支撑高售价。

 

此外,如何让行业迈入更为良性的发展商业生态,既保证消费者合法权益与良好购物体验,又能激发市场品牌发展活力,也需市场相关部门积极推动。例如监管部门可进一步细化职能,提高监管力度,强制瑕疵品标识标记,推动电商平台对“处理品”“次品”等设置独立标签,明示功能缺陷,与正价商品进行严格区分。

 

另外,行业可引入或设置第三方销毁机构,借助品牌引入的区块链记录全流程,将从生产到销售流转全程中存在违规行为的企业列入行业黑名单并加以严厉惩处。

 

整体来看,“2元粉扑”事件不仅是一次消费者对价格体系的抗议,更是对美妆行业长期存在的“信息黑箱”“品牌霸权”的集体反叛,用户日趋扩大的“透明化需求”,正在倒逼行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路革新,唯有正视消费者对“真实价值”的追求,重构以信任为核心的商业生态,才能在未来的美妆市场中存活。否则,这场始于粉扑的产业地震,或将蔓延至整个美妆行业,成为一场无法逆转的信任雪崩。